大家谈|“逃避式考研”渐成新风向,究竟是留恋校园还是恐惧社会

江门资讯助手1 2019-07-30 14:25:43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留恋校园,还是恐惧社会?

日前《中国青年报》援引相关机构调查数据称,较之2014年,本科毕业生“受雇工作”已连续5届持续下降,而“正在读研”(16.8%)及“准备考研”(3.3%)的比例较则分别增长3.2、1.4个百分点,“逃避式考研”渐成一种新风向。

如何看待这一现象?不妨听听以下几种观点。

难以造就高质量的研究生

唐卫毅

“考研”,为何会成为不少大学生的“执念”?分析背后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就业”二字是永远的主题。“逃避式考研”值得关注。一方面说明一些本科生害怕进入社会,没有做好步入社会的思想和心理准备;另一方面则说明目前培养研究生的政策有瑕疵,让一些学生最终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充其量就是档案里多了一个研究生的文凭和今后就业的“敲门砖”。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一些本科生不愿意尽快就业、步入社会,试图通过考研来“逃避”,这实际上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和做法。如今社会发展很快,方方面面都在日新月异,很可能在校园多待两年,社会又进步发展了,所学的东西又“落伍”了。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文凭仅仅是一种参考,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才是就业的“顶梁柱”。

绝不能让考研成为一些本科生逃避进入社会的“避风港”,要通过抬高考研门槛,宽进严出,大力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并且倒逼一些本科生慎重思考一下“逃避式考研”还值不值。否则,一些本科生抱着“逃避”“混日子”的心态考研,如此培养出的研究生质量也高不到哪里去,还浪费公共教育资源,这个问题显然不能不引起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

大学生须克服鸵鸟心理

范军

考研与就业是一道综合选择题。考研是提升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如果是以积淀自身为目的,当然值得鼓励。然而当考研成为逃避就业的一种借口时,就必须引起高度警惕了。我心智不够成熟,在社会的“宫斗剧”里必死无疑;我喜欢大学校园平静稳定的生活,不想过早面对社会的各种评判和压力;我是个没心没肺的人,有资格再做两年孩子……个性化的理由虽然大相径庭,“鸵鸟心态”却是他们最逼真的共性。

害怕就业、逃避就业的“鸵鸟心态”造就了一毕业就“宅”,一毕业就主动失业的怪现象。为逃避就业而考研,必然缺乏人生规划,考研不过是做做样子的自欺欺人。一味地选择逃避,不可能积淀自身,强大自我,只会在考研的一次次失败中耗费职场成长的机会,使固有的“鸵鸟心理”成为固化的心理定势。

实践是勇气和毅力的“打磨机”,也是知识与能力的“转换器”。克服“鸵鸟心理”,关键是强制自己走向社会,走向职场。社会是较好的大学,拒绝这所大学,再渊博的知识永远是学历而不是学力。沉浮乃职场常事,吃一堑,长一智,不摔几次筋斗,怎会练就铜筋铁骨?职场不排斥考研,宅在学校或家里的“逃避式考研”,只怕从此很难找到融入职场的机会。嫩芽之所以敢接受暴晒,是因为她的汁液里流淌着满满的自信。

应理解和尊重他们的选择

刘效仁

我对“逃避式考研”持理解和尊重态度。无论是没有做好进社会“宫斗”的准备,还是“逃避逼婚”, “逃避式考研”都是当事人的私权利。既不必归咎于“本领恐慌”“长不大”,缺乏担当,更应当对每一个公民的选择给予基本的尊重或认同。

考研需要严格的考核选拔,并非一厢情愿或单相思。立志继续深造,需要付出刻苦的努力,同样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与其选择就业相比,自然也不是件轻巧的事。可以相信,这些有勇气继续深造的学生,将来也一定有能力面对就业面对社会。况且因逃避社会而考研的学子毕竟不是主流。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8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称,“改变学校背景出身,提高就业竞争力”是考研的主要动机,比例超过70%。

“提高就业竞争力”作为选择深造学生的主流价值观,或许正是对“逃避社会”的积极应对。与其强调“逃避式考研”的“逃避”,其实倒不如说实际上延长了学习时间,有助于积累更多的知识和能力,进而增长自身的竞争实力。这样说来,其实这不算逃避,反而是作出一种对自己更加负责任的决定。

当下中国最缺少的依然是高端人才。无论从个人、家庭还是国家未来发展计,有更多的大学生选择继续深造,都是好事。大学毕业生最重要的事是遵从内心的声音,综合自己的能力、资源,选择一条合适的路。学校要做的是,提供最优质的硕士学历教育。作为社会和公众,对于他们的选择除了理解和认同,不妨少一些说三道四,少一些道德审判。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