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大广海湾向海发展打造“多中心”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传统上,江门是一座滨江城市,1902年江门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俗称为“江门埠”)。
如今,江门同样要向海发展。《广东省沿海经济带综合发展规划(2017-2030年)》提出,江门的大广海湾区发展定位为: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珠三角辐射粤西及大西南的枢纽型节点和珠江西岸粤港澳合作重大平台。对于银湖湾滨海新城,在优化向海布局的城市形态中,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合作重要平台和国际化滨海新城”。
01
大广海湾经济区定位全省海洋经济发展新引擎
已经上升至高级重大合作平台的大广海湾经济区总规划面积3240平方公里,当中可供产业发展的土地在整个大湾区城市中首屈一指,核心区主要位于银湖湾和广海湾,面积约520平方公里,而银湖湾滨海新城正处在大广海湾核心启动区内。
江门有着丰富的海岸线资源,4 00公里的岛岸线,约占全省的1/7;海岛5 6 1个,数量位居全省第二。这也是江门建设大广海湾经济区以及滨海新城的有力支撑。在《广东省沿海经济带综合发展规划(2017- 2030年)》提出,在“一轴、多中心、集群式”城镇空间结构中,广州、深圳为主中心,珠海、汕头、湛江为副中心,江门则与多个城市一道定义为地区性中心。
江门市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蔡勇表示,大广海湾经济区的“珠三角新增长极”的地位并未在《规划》中得到具体展示。在《广东江门大广海湾经济区发展总体规划(2013—2030年)》中,大广海湾经济区被定位为:全省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珠三角实现大跨越发展的新增长极、珠三角辐射粤西及大西南的枢纽型节点、珠江西岸粤港澳合作重大平台、传承华侨文化的生态宜居湾区。
02
对接大湾区滨海新城产业先行
蔡勇认为,从外向型经济发展需要来看,江门走向滨海式发展很有必要,而银湖湾滨海新城的谋划正契合了这样的趋势。
目前银湖湾滨海新城尚在规划阶段。根据较新的滨海新城概念规划,滨海新城距江门城区约35公里控制范围包括环银洲湖、黄茅海和虎跳门海岸的崖门镇、古井镇和沙堆镇部分区域,面积约340平方公里,其中重点建设区范围位于滨海新城的南部,主要为银湖湾的围垦区,北至古兜山麓,东侧和南侧以黄茅海为界,西至江门市区边界,规划面积为65平方公里。
江门视滨海新城为自身融入大湾区的重要途径,银湖湾滨海新城与蓬江区的滨江新区、新会区的枢纽新城一道,担当着城市建设从“一中心”向“多中心”拓展的重责,并以此通过产业平台、交通区位、城市建设等方面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行全方位对接。从区位来看,银湖湾毗邻港澳地区,水路至香港86海里、澳门47海里,据港珠澳大桥珠海落脚点62公里,在粤港澳大桥通车后,片区将融入港澳一小时生活圈。
蔡勇认为,产城融合的定位很好地体现在滨海新城的规划上。根据目前规划思路,滨海新城将形成“一心三园”的功能板块,其中“一心”即65平方公里重点建设区域,打造成为绿色智慧滨海新城,“三园”包括崖门粤澳产业合作示范区、珠西新材料集聚区、深江产业园三大园区。“三园”构成了目前江门全力重点打造的5个万亩园区中的3个,新城建设将坚持产业园区先行。
来源:南方都市报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


